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电池保养的错误说法的一些介绍

来源:宝鄂实业    2021-07-30 11:21    点击量:
新电池的激活
 
讹传一:新电池应当用循环充放电的方式来激活电池的性能。
 
真相:准确地说上述说法并不是谣传。电池从出厂到用户手中存在一个时间差,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对于时间差较长的电池,其电极材料会钝化,因此厂商提议初次使用的电池最好进行3~5次完全充放电过程,以便消除电极材料的钝化,达到最大容量。但通常厂商都没有留意提醒消费者,这里所说的完全充放电不应当是深度放电,而应当控制在5%~8%既可。否则一块新电池很有可能会报废。
 
“前三次”充电
 
讹传二:当一块新电池买回后,最好进行三次循环充放电,充电时间应当超过12小时,以便激活电池最大效能。
 
真相:镍氢电池为了达到最完美的饱和状态,需要经过“补充”和“涓流”过程,这个时间一般在5小时左右。而目前锂电池的“恒流”、“恒压”充电特性更是将其深充电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内。一旦洋溢,电池内部的保护电路便会自动停止充电,因此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也没有实际意义的。
 
有人曾用手机做过实验。在用旅充充电器将电池洋溢后,转用座充充电器来确认电池的饱和程度。当他发现座充充电器依然对电池进行充电时,便认为电池仍未达到饱和状态。其实这个探测办法欠缺严谨。原由在于,座充充电器的指示灯并不是测试真正饱和与否的惟一标准,座充充电器的基准电压不一定等于手机的基准电压,因此当手机认为电池达到饱和状态时,座充充电器也许并不这么认为,仍旧进行充电,但是不是充进去,就惟有它自己了解了。
 
最佳状态
 
讹传三:只要充电电池使用得当,就会在某一段循环范围内出现最佳状态,达到最大容量。
 
例如早期的镍氢、镍镉电池,如果使用得当,定期维护,会在10~200个循环点中达到其容量的最大值(出厂容量为1000mAh的镍氢电池在循环100次后,容量有可能达到1100mAh)。
 
真相:这种说法在日系产品电池中比较常见,在其技术规格书中的循环特性图中通常可以看到。然而对目前主流的锂电池而言,这种循环的峰值现象是不存在的。因为锂电池从出厂到报废,其容量的表现为循环一次少一次,从未出现过容量回升的现象。也许有朋友会问,某些Thinkpad笔记本用户通过深放电,可以恢复电池的容量。实际上那只是探测软件的错误测试而已,电池的实际容量根本没有提高。
 
锂电池究竟有没有最佳状态?答案是肯定的,这跟其所受环境温度的变化有关。一般情况下,锂电池在25℃~40℃的环境下会表现出极好的性能。而到了低温或高温状态,其性能就要大打折扣了。例如你在室外阳光直照的情况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就没有在室内使用的时间长。
 
容量
 
讹传四:两个标称容量相同(例如800mAh)的电池来说,如果一个实际测得容量为860mAh,另一个为805mAh,那么860mAH的就一定比805mAh的好。
 
真相:一般而言,不同型号(不同体积)的锂电池,容量越高使用的时间也就越长。如果抛开体积和重量等因素,当然是容量越高越好。但对于两个标称容量相同(例如上例)的电池却未必。因为实际容量高的那个电池,很可能在电极材料中添加了用于增加初始容量的物质,减少了用于稳定电极的物质。其结果就表今朝循环了几十次之后,容量高的那块迅速衰减,而容量低的却仍旧坚挺。国内许多厂商为了缩减成本,张大销量,往往就采用了这种手段来加工高容量电池。用户在使用半年后就会发现工作时间大为缩短。总之,提高容量的代价就是牺牲循环寿命,厂商不在电池的材料上下文章,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电池容量
 
电池的保存
 
讹传五:充电电池如果不使用,应当放光了电再保存。
 
真相:其实不仅仅有上面提到的谣传,锂电池究竟该洋溢了保存还是放光了保存肯定会让很多人感到疑惑?这一问题的解答要从其先天性的缺陷谈起,那就是“老化效应”。锂电池在存储一段时间后,即使不进行循环使用,其部分容量也会永久性的丧失,这是因为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自出厂时便开始了它们的衰竭历程。不同的温度及饱和程度下老化的幅度也是不同的,详尽幅度可见表所示。
 
由此可见,存储温度越高、电池充的越满,容量的幅度就越大。因此对于锂电池的长期保存,用户应该将其电量控制在40%,并存储在15℃甚至更低的温度下即可。至于那些镍氢和镍镉电池则不存在这一“老化效应”,长期储存后只需进行几次完全充放电即可恢复其原始容量。
 
洋溢电后续充
 
讹传六:对电池充电时,冲电洋溢以后再续充1~2小时,这样做有利于加强电池的饱和度。
 
真相: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品质合格的座充充电器会在充电完成后自动封闭充电电路,没有电流,即使电池在座充上放置10小时也是无济于事。目前绝大多数手机充电器均采样这样的设计。因此当绿色指示灯亮后,笔直将电池拿下来使用即可。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