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引起锂电池自放电是什么原因?

来源:宝鄂实业    2022-02-12 20:39    点击量:
引起锂电池自放电过大的原因有二:物理微短路和化学反应。下面将对两个原因进行分析:
 
 
 
1、物理微短路
 
 
 
物理微短路是造成锂电池低压的直接原因,其直接表现是电池在常温、高温存储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压低于正常截止电压。与化学反应引起自放电相比,物理微短路引起的自放电是不会造成锂电池容量不可逆的损失的。引起物理微短路的情况很多,分为如下几种:
 
 
 
a、粉尘和毛刺
 
 
 
我们将微短路的电池拆开,经常发现电池的隔膜上会出现黑点。如果黑点的位置处于隔膜中间,那么便大概率是粉尘击穿。如果黑点处于边缘位置占多数,便是极片分切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引起的,这两点比较好辨别。
 
 
 
b.正负极的金属杂质
 
 
 
在电池中,金属杂质发生化学和电化学腐蚀反应,溶解到电解液中:
 
 
 
M→Mn++ne-;
 
 
 
此后,Mn+迁移到负极,并发生金属沉积:
 
 
 
Mn++ne-→M;
 
 
 
随着时间的增加,金属枝晶在不断生长,最后穿透隔膜,导致正负极的微短路,不断消耗电量,导致电压降低。
 
 
 
①正极金属杂质
 
 
 
正极的金属杂质经过充电反应后,也是击穿隔膜,在隔膜上形成黑点,造成了物理微短路。一般来说,只要是金属杂质,都会对电池自放电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是金属单质影响最大。据部分文献所述,影响排序如:Cu>Zn>Fe>Fe2O3。比如很多正极铁锂材料就会面临自放电过大的问题,也就是铁杂质超标引起的。
 
 
 
②负极金属杂质
 
 
 
由于原电池的形成,负极金属杂质会游离出来,在隔膜处沉积而造成隔膜导通,形成物理微短路,国内某些低端的负极材料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负极浆料中的金属杂质对自放电的影响力不及正极中的金属杂质,其中Cu、Zn对自放电影响较大。
 
 
 
c、辅材的金属杂质
 
 
 
例如CMC、胶带中的金属杂质
 
 
 
2、化学反应
 
 
 
a、水分
 
 
 
水分造成电解液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电子,电子再嵌入到正极氧化结构中,从而引起正极电位下降,造成低压;
 
 
 
另外,当电池中有H2O存在时,其会与LiPF6反应,生产HF等腐蚀性气体;同时与溶剂等反应产生CO2等气体引起电池膨胀;HF会与电池中众多物质如SEI主要成分反应,破坏SEI膜;生成CO2和H2O等;CO2引起电池膨胀,重新生成的H2O又参与LiPF6、溶剂等反应,形成恶性链式反应。
 
 
 
SEI膜破坏的后果:1)、溶剂进入石墨层中与LixC6反应,引起不可逆容量损失;2)、破坏的SEI修复则要消耗Li+和溶剂等,进一步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
 
 
 
b、电解液溶剂
 
 
 
某些电解液溶剂加入后会引起电池的电压下降过快,之前我尝试过一款溶剂,加入后离子电导提升效果明显,但是自放电率比正常的溶剂快了3倍。
 
 
 
可能的机理:这些溶剂不耐氧化,在存储过程中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消耗容量而使得电压下降。
 
 
 
c、SEI膜不稳定
 
 
 
在存放过程中,由于仓库具有一定的温度,所以引起SEI膜的脱落和重新反应,造成电池胀气、低压等。
 
 
 
d、封装不良
 
 
 
极耳位置过封,可能造成极耳腐蚀而消耗锂源低压。其他位置过封,可能电解液透过CPP层腐蚀铝箔,而造成铝塑膜穿孔,进入水分造成低压胀气。
 
 
 
很多时候,胀气和低压是一起出现的,这个时候往往都比较严重了,电池最终就会报废。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