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详解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及锂电池发展趋势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7-19 20:27    点击量:
脉冲充电
这是来自文献中的一个脉冲充电方式,其脉冲阶段设置在充电触及上限电压4.2V以后,并在4.2V以上持续进行。暂且不提其具体参数设置的合理性,不同类型电芯存在差异。我们关注一下脉冲实施过程。
 
下面是脉冲充电曲线,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预充、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在恒流充电过程中以恒定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部分能量被转移到电池内部。当电池电压上升到上限电压(4.2 V)时,进入脉冲充电模式:用1 C 的脉冲电流间歇地对电池充电。在恒定的充电时间Tc内电池电压会不断升高,充电停止时电压会慢慢下降。当电池电压下降到上限电压(4.2 V)后,以同样的电流值对电池充电,开始下一个充电周期,如此循环充电直到电池充满。
在脉冲充电过程中,电池电压下降速度会渐渐减慢,停充时间T0会变长,当恒流充电占空比低至5%~10%时,认为电池已经充满,终止充电。与常规充电方法相比,脉冲充电能以较大的电流充电,在停充期电池的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会被消除,使下一轮的充电更加顺利地进行,充电速度快、温度的变化小、对电池寿命影响小,因而目前被广泛使用。但其缺点很明显:需要一个有限流功能的电源,这增加了脉冲充电方式的成本。
间歇充电法
锂电池间歇充电法包括变电流间歇充电法和变电压间歇充电法。
 
1)变电流间歇充电法
 
变电流间歇充电法是由厦门大学陈体衔教授提出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恒流充电改为限压变电流间歇充电。如下图所示,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第一阶段,先采用较大电流值对电池充电,在电池电压达到截止电压V0时停止充电,此时电池电压急剧下降。保持一段停充时间后,采用减小的充电电流继续充电。当电池电压再次上升到截止电压V0时停止充电,如此往复数次(一般约为3~4 次)充电电流将减小设定的截止电流值。然后进入恒电压充电阶段,以恒定电压对电池充电直到充电电流减小到下限值,充电结束。
 
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主充阶段在限定充电电压条件下,采用了电流逐渐减小的间歇方式加大了充电电流,即加快了充电过程,缩短了充电时间。但是这种充电模式电路比较复杂、造价高,一般只有在大功率快充时才考虑采用。
2)变电压间歇充电
 
在变电流间歇充电法的基础上,有人又研究了变电压间歇充电法。两者的差异就在于第一阶段的充电过程,将间歇恒流换成间歇恒压。比较上面图(a)和图 (b),可见恒压间歇充电更符合最佳充电的充电曲线。在每个恒压充电阶段,由于电压恒定,充电电
 
流自然按照指数规律下降,符合电池电流可接受率随着充电的进行逐渐下降的特点。
 
Reflex 快速充电法
 
Reflex 快速充电方法,又被称为反射充电方法或“打嗝”充电方法。该方法的每个工作周期包括正向充电、反向瞬间放电和停充3 个阶段。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电池极化现象,加快了充电速度。但是反向放电会缩短锂电池寿命。
 
在每个充电周期中,先采用2 C 的电流充电时间为10 s 的Tc,然后停充时间为0.5 s的Tr1,反向放电时间为1 s 的Td,停充时间为0.5 s 的Tr2,每个充电循环时间为12 s。随着充电的进行,充电电流会逐渐变小。
智能充电法
 
智能充电是目前较先进的充电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主要原理是应用du/dt 和di /dt 控制技术,通过检查电池电压和电流的增量来判断电池充电状态,动态跟踪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使充电电流自始自终在电池可接受的最大充电曲线附近。这类智能方法,一般结合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等先进算法技术,实现系统的自动优化。
 
由于我国对环保事业的重视,从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来看,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上升较快。其中,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6万辆,同比增长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同比增长48%和50.9%;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4万辆和27.2万辆,同比增长121.9%和117.6%。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仍然在采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车型续航里程基本上都能够达到300公里,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各环节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电芯有望实现三元NCM811电池的量产应用,产品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6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80 Wh/kg。从全球各个国家来看,主要车企厂商配备的还是日韩动力电池,以三元锂电池为主续航里程基本可以达到350公里。
 
目前我国锂电池行业存在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的锂电池产品较为低端。企业生产锂电池购买原料成本过高,给企业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锂电池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发生燃烧、爆炸等情况,比如使用不当,极端环境中都有可能发生危险,考虑到技术方面的不足,有些时候也成了限制锂电池发展的缺点。
 
锂电池成为汽车的动力存储来源,在中国不断加码环保事业之后,中国的新能源车的发展进程将不断加快,对于锂电池的发展也是会有巨大的推动左右。
 
(二)锂矿供应现状
 
锂电池的生产原料主要来自于锂矿,锂矿的供应制约着锂电池的发展,同时决定了锂电池的未来。中国已探明锂资源量为450万吨。中国锂矿资源的分布集中在四川、江西、青海和西藏。2018年海外锂矿产量中,67%是来自于锂辉石矿山,而这些锂辉石矿几乎全部来源于澳大利亚。而剩下的盐湖产量均来自于南美。
 
(三)锂电池政策扶持逐渐退坡
 
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 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重点内容包括:1、国补力度大幅退坡,补贴基数综合下降程度超50%;2、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 为过渡期,期间按2018年补贴的0.1倍和0.6倍进行补贴;3、过渡期后地补取消,转为支持充电等配套设施;4、电池技术要求更高,但补贴系数下修。随着补贴退坡幅度加大,动力电池环节面或临进一步降价压力。
 
(四)锂电池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一:低碳环保,全球汽车电气化浪潮不可遏制和逆转
 
在低碳环保、能源安全及产业扶植等因素的驱动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截止2017年底保有量超过340万,市场份额突破1%,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汽车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产业格局加速形成;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将突破18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700万。
 
机遇二:政策持续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能源汽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政策双积分将代替补贴成为行业长期发展的管理基础;2025年新能源整体市场占比将达到20%。
 
机遇三:产业和价值重构,将催生新的汽车业态和伟大企业
 
技术重构:关键核心技术将逐渐从整车延展到关键子系统和零部件。
服务重构:从产品提供者演变为产品+服务+出行方案提供者,用户接口成为关键。
价值重构:核心价值点将由整车向关键系统、部件以及上下游转移。
竞争重构:产业竞争将由产品竞争演变为产业平台竞争。一大批造型新势力涌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截止2017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已达到314家,超过200家造车新势力入局。
 
挑战一: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
 
对于电池技术、充电不便、价格及续驶里程的焦虑,仍然是制约大部分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
 
挑战二:充电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分布还不均衡
 
快充体系建设不够,分布不均衡;中国城市居民多为公寓式住宅,小区停车位配置比例低于1:1,老旧小区缺乏停车位配置;充电桩安装需城建、电力、物业等多部门交叉管理,自行安装困难。
 
挑战三: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但仍不成熟
 
新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期,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最终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短期内会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的干扰;如网约车领域亏损期超过三年,分时租赁领域亏损期超过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