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为什么会爆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8-11 12:54
点击量:次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来工作。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通过一个动画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些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充电过程
一个电源给电池充电,此时正极上的电子e从通过外部电路跑到负极上,正锂离子Li+从正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负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2、放电过程
放电有恒流放电和恒阻放电,恒流放电其实是在外电路加一个可以随电压变化而变化的可变电阻,恒阻放电的实质是在电池正负极加一个电阻让电子通过。
由此可知,只要负极上的电子不能从负极跑到正极,电池就不会放电。电子和Li+都是同时行动的,方向相同但路不同,放电时,电子从负极经过电子导体跑到正极,锂离子Li+从负极“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洞,“游泳”到达正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
动画来描述一下这两个过程:
充电开始↓
充电前锂离子嵌在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中↓
开始充电后,正极材料失去电子,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而出↓
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和隔膜,到达负极石墨材料↓
锂离子嵌入石墨层中,同时电子通过外电路到达负极,形成相对稳定的嵌锂石墨↓
继续充电中,正极材料持续失去电子,锂离子也持续脱嵌,直至充电完成↓
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锂离子电池开始放电↓
电子从负极材料离开,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失去电子的锂离子也从石墨层间脱嵌而出↓
从负极脱嵌后的锂离子再次通过电解液及隔膜回到正极材料,结合通过外部电路到达正极的电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嵌锂正极材料↓1、设计时正极过量,或者涂布不均,运输过程中振动导致极片错位,充电时有锂枝晶出现。
2、运输过程中振动导致极片错位,导致电极膨胀时通过壳体或连接片发生短路。
3、毛刺和粉尘,振动和膨胀造成隔膜短路。
4、隔膜不良。
5、点焊镍带时电流过大,将内部外层隔膜损伤或增加金属粉尘。
6、运输过程电压和温度造成SEI层的不稳定。
7、充电过充。电芯过充电时,正极的锂过度放出会使正极的结构发生变化,而放出的锂过多也容易无法插入负极中,也容易造成负极表面析锂,而且,当电压达到4.5V以上时,电解液会分解生产大量的气体
8、水分过高。水份可以和电芯中的电解液反应,生产气体,充电时,可以和生成的锂反应,生成氧化锂,使电芯的容量损失,易使电芯过充而生成气体,水份的分解电压较低,充电时很容易分解生成气体,当这一系列生成的气体会使电芯的内部压力增大,当电芯的外壳无法承受时,电芯就会爆炸。
9、负极容量不足。 当正极部位对面的负极部位容量不足,或是根本没有容量时,充电时所产生的部分或全部的锂就无法插入负极石墨的间层结构中,会析在负极的表面,形成突起状“枝晶”,而下一次充电时,这个突起部分更容易造成锂的析出,经过几十至上百次的循环充放电后,“枝晶”会长大,最后会刺穿隔膜纸,使内部产生短路。
10、内部短路。由于内部产生短路现象,电芯大电流放电,产生大量的热,烧坏隔膜,而造成更大的短路现象,这样电芯就会产生高温,使电解液分解成气体,造成内部压力过大,当电芯的外壳无法承受这个压力时,电芯就会爆炸。
11、外部短路。外部短路可能由于操作不当,或误使用所造成,由于外部短路,电池放电电流很大,会使电芯的发热,高温会使电芯内部的隔膜收缩或完全坏坏,造成内部短路,因而爆炸。
以上这些都是会造成锂电池包自燃的原因,当然影响锂电池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众多,比如使用劣质电芯,pack工艺不规范,用户使用不当等都会造成一定安全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锂电池自燃毕竟只是极小概率事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还是要从多方面考虑,尽量减少造成锂电问题的外部因素,希望有关从业者提高技术和检测能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有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