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控制制造成本就是盈利!未来电池价格几无增长可能性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29 19:13    点击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内第一梯队的锂电池成本至少控制在150美元/kWh以内才能具备与日韩PK的实力。

那么,在成本控制上落后于日韩巨头的中国电池企业如何才能扳回一城?

材料存在降价空间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电池厂来说,制约成本控制的最大因素是原材料和制造成本。受到2017年初补贴下降产能过剩,动力电池进入降价通道,尽管上半年动力电池均价比2016年下降20%以上,但上游材料碳酸锂和钴价持续高涨。

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要还是由于消费端的拉动效应,一旦价格上涨到一定阶段,将会反过来刺激供应的扩大。当供求关系趋于平衡后,价格自然会有所回落,而此时负责炒作的热钱,也都会选择退出。

当整个应用市场的规模扩大,需求释放后,又能促进材料价格的下降

据了解,自今年3月以来,碳酸锂的价格一直在下跌,从15.35万元/吨(99.5%电池级/国产)连跌7月,截止(11月29日)的8.9万元/吨,跌幅近42%。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之前价格居高不下的材料很可能很快就被更先进、价格更低的材料所取代。动力电池行业目前“高镍低钴”的趋势就是最好的写照:由于钴价过高,高镍材料应用逐渐扩大,拉低钴的消费意愿,也刺激了钴价的回落。

综合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材料方面,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制造端降低成本

除了降低材料价格,在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环节,提高规模化程度和良品率,也有助于摊薄电池生产成本,这其中自动化制造设备的作用最为明显。而松下、三星等日韩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超过国内电池厂的。

另一方面,提高直通率也是控制制造成本的一种手段。企业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很有可能比单一追求装备的高自动化水品,更能降低电池产品的制造成本。

锂电设备一旦在装备方面进行投入,就需要通过后续增加的大量产能来摊销这部分设备的成本。一旦产能利用率达不到要求,这部分成本将会非常高。这对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只有提高产能利用率,以规模来带动成本的下降。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