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技术壁垒,我国将自主研发燃料电池?
如今,这场由汽车巨头们主导的、日趋激烈且不断蔓延的“军备竞赛”仍在持续。期间,作为给这种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燃料电池自然引发更大范围内的关注。日前,曾获国内新财富电力设备与新能源业第一名的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就认为,燃料电池是能源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
前景已被勾勒,企业跃跃欲试,东岳集团也不例外。去年11月27日,东岳集团与AFCC(奔驰福特)正式签署车用燃料电池膜合作协议。在确保现有燃料电池膜批量供膜样品基础上,合作研制下一代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膜和催化层。
对于上述合作协议的签署,业内评价是,这意味着东岳与AFCC正式合作,对东岳燃料电池膜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燃料电池膜打入未来的欧、美市场,加快淄博地区乃至山东省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世界清洁新能源燃料电池车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同时,该协议涉及的燃料电池催化层关键材料的研究,也为推动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毕竟,燃料电池膜作为燃料电池的关键部分,其生产工艺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一份行业统计显示,目前世界上仅有美、日等少数几家公司能够生产燃料电池膜。
“我们之所以与AFCC公司签署这一协议,除看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前景外,也是与东岳集团具备其产业、研发优势密不可分。”唐军柯称
资料显示,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拥有中国第一个氟硅材料产业园区的东岳集团,在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掌控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在新型环保制冷剂、氟硅材料、氯碱离子膜等方面更是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目前,该企业拥有30万吨制冷剂、5.5万吨聚四氟乙烯(PTFE)、20万吨有机硅单体以及10万平米的离子膜产能。其中,身为全球最大的PTFE生产基地,东岳集团的PTFE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近40%。“有什么样的米做什么样的饭。”唐军柯称。 就这样,技术支撑与产业优势的合力让东岳集团开始了与燃料电池膜相关研发、生产工艺的探索。
“目前,经过我们上百人研发团队的探索,历时5年之久的样本评测,我们终于在燃料电池膜方面打破了国外对这一技术的垄断”。唐军柯称。
不仅如此,从基础性原料PTFE到燃料电池膜,东岳集团整套流程相互贯通,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工夏俊表示,有此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无论是研发技术还是成本控制,有能力生产出燃料电池膜这一高端衍生品的东岳集团走在探索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