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遇冷?今后锂电行业该如何发展
市场遇冷
在政策诱惑下,动力锂电池行业经过了狂飙突进的扩张期,众多锂电池企业寄望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然而事与愿违,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掣肘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这几年一直表现惨淡,这也直接波及到上游的动力锂电池企业,寥寥无几的订单量导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多家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企业在政策的引导下进入动力锂电池市场,但企业几年做下来,发现市场根本不如预想的那般美好,而配套补贴政策也迟迟无法落地,前几年的市场大跃进危机则集中爆发。
在第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期,动力锂电池行业经历了一轮投资高峰期。5年过去,市场的实际情况比预期要惨淡许多。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一季度,国内动力锂电池的整体产能规模已经达到40亿Ah,而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不过18000辆,大部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极低。
“我这几年都没休过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稍有松懈可能就落后很多,现在处在一个爬坡付出的阶段,很累也很痛苦。”张新河说,本来以为国内市场很快会起来,但是这四五年来仍然很缓慢,与预期差距较大。
从2010年开始,加上今年的投入预算,迈科在动力锂电池领域的总体投入将近1亿元。而张新河坦言,现在一年的订单才几百万元,而且大多是低速,真正能被采购的并不多。
“仅有的这几百万都不够发工资。”张新河表示,现在动力锂电池的研发团队有60多人,每年工资近400万元,加上其他基本保障需要近千万元,政府虽有一定补贴款项,可目前来看是杯水车薪。
东莞新能源动力锂电池订单量虽然稳步上升,但从去年才开始持平,目前的市场表现也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李小芳表示,目前主要得益于参与了多个电动汽车的示范项目,并与一些整车厂保持较好的合作关系,但整体还是处在大量投入的阶段,“或许再过3—5年整个市场才会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2010年被认为是电动汽车的元年,但是几年过去了,现在仍然表现平稳。”李小芳介绍,国内专门从事动力锂电池研发生产的企业不多,做得好的更少。就去年看来,业内有些小的动力锂电池厂商倒闭或者选择了退出,一味地投入成为不少厂商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东莞杉杉来说,作为锂电池材料的上游供应商,受到市场的影响更加明显。宋飞介绍, “去年出货量仅有几百吨,今年预期1500吨左右,但是这样的量还是很小。”
普遍来看,目前国内的动力锂电池企业处境并不理想。业内人士的观点是,未来几年的行业竞争,动力锂电池企业生存压力或许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