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行业发展遇阻?何时能突破技术瓶颈
根据权威机构高工锂电研究所统计,2013年中国汽车用动力锂电池产量为805MWh(中文名为库仑计,是电池容量的计算单位),同比2012年增长了53%,预计到2016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量将达到5250MWh,是2013年的6.5倍。
但是,业内专家认为,大部分动力锂电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极低,而且随着上汽、北汽等主流厂商开始采用日韩的电池,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将会面临新的压力,国内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市场冲击,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巨头抢占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相较而言,国产动力电池在价格和性能上则毫无优势。
据了解,国内生产动力锂电池的企业有数十家,而真正与各大车企有着合作并得以实际运营的厂家仅十家左右。例如在北京,示范运营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来自北汽集团和长安汽车,电池供应商就包括东莞新能源。
张新河也向记者介绍,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国内许多汽车整车厂商也纷纷推出其电动车,并将中国作为主要市场进行推广。但遗憾的是,国产动力锂电池企业很难进入整车厂商供应链。
近身搏杀
在锂电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遮蔽在行业背后的各种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在前几年的市场大跃进逐渐降温后,企业也不得不为行业无序竞争而埋单。
由于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为了争抢订单以求得生存,锂电池企业往往不得不采取低价铺货的营销策略,价格战已经成为业内的主要竞争手段。
一家锂电池企业负责人介绍,下游的整车厂家在面对锂电池企业时,有时态度非常傲慢,“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你不想接这个订单,自然会有大把人来抢。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在与这些大的整车厂家谈判时,是根本没有话语权的。”
国内的整车厂家许多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如果要想进入这些厂家的供应链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张新河在与下游的整车厂商打交道过程中,感同身受得出的结论。
在市场未完全启动时,每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订单,都会引来众多锂电池企业的拼抢,张新河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也见识到了企业在争抢订单时的疯狂场面。
“一个很小的订单,就会有五六家企业去竞争,这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景。”张新河印象深刻的是,有时去拜访客户,会与其他企业撞车,客户会向他说明,“时间有限,后面还有企业等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