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能否将工业废氢利用起来?脑洞大开为燃料电池车“加油”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06 16:43    点击量:
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受到部分人的青睐,除了众多政策为其推波助澜外,使用成本相较化石燃料低廉,也是不少用户向其抛出橄榄枝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换做氢燃料电池汽车,其成本控制的确未必会有纯电汽车一样“平易近人”。

首先是购车成本,虽然政策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力度并不会像电动汽车一样,在短期内呈现断崖式下跌,但补贴后售价却依旧有些高不可攀。以已经上市的丰田Mirai为例,由于其过高的制造成本制约,这款动力尺寸均与普锐斯相近的车型,补贴后的售价依旧超过了26万。

无论是反应电堆、质子交换膜还是储氢罐,处于研发初级阶段的核心零部件还远没有达到能够让人欣然接受的合理价格范围,这是困扰燃料汽车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与之相对应的,氢燃料的加注成本则是另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

但我国在氢燃料方面最大的优势,则是拥有大量的廉价副产氢。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副产氢达千万吨。其中,焦炉煤气、合成氨、甲醇、氯碱等工艺中,均有大量的氢气产生,生产成本相当低廉。而最主要的制氢方式则仍为电解水,“原料”成本依旧不贵。倘若平衡了这一问题,在攻克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成本的难题上,方向无疑会更加明确。

其四:攻破核心技术“依赖症”

不论是“风水轮流转”,还是“时势造英雄”,终归不可否认的是,在纯电动汽车领域,中国汽车的确已经拥有了独立的研发能力,但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对于核心技术的垄断仍在行业内比比皆是。

毫无疑问,丰田本田两家公司算是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在每次国际大会上,作为大会两家公司大概率会带来自己最得意的燃料电池汽车,也就是旗下的丰田的MIRAI与本田的Clarity进行一番较量。这两款车已然在部分地区实现量产,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的先驱者。

但鲜有人知的是,在这两部车型中,极大比例的核心零部件都出自同一家供应商,甚至两家主机厂彼此也针对燃料电池汽车展开了一定的合作,这足以证明燃料电池汽车独立研发的技术瓶颈。

反观国内方面,虽然各车企高管对于氢燃料汽车的呼声此起彼伏,但除去上汽大通V80一款商用车已现雏形之外,国内车企最近的量产计划已经被安排在了遥远的2025年。

因此可以断定的是,想要在中国市场形成如纯电动汽车一样的独立研发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零污染”、“制造成本低”、“续航里程长”、“加注时间短”、“能源可再生”,不可否认的是,在理想状态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确存在着石油燃料乃至电能不可取代的环保特性。然而,运输难度大、载体制作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的确也是一道道难以攻克的关卡。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