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中国储能企业如何占据更多市场?哪些难题需突破?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21 21:54    点击量:
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韩国、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七国占据了2018年全球新增电储能市场的94%。纵使放到2000—2018年这个时间纬度上,这些国家同样占据了94%的市场版图。

在上述国家中,以中国的储能市场最为尴尬。中国虽然是动力电池大国,但在电储能应用方面还比较落后。电网侧储能缺乏有效的价值评估与价格疏导机制,短期来看,只能是寡头的游戏;在用户侧方面,工商业电价政策的不确定、不断缩小的峰谷价差对储能项目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让不少已经立项、投运的用户侧储能项目面临生死攸关的考验。

而与行业拥挤、利润稀薄的国内市场相比,国外的储能商业化模式已经较为成熟,更有诱惑力。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需求大户”本土的电池产能明显不足,放眼整个欧美都没有一家像样的电池厂。因此,抓住国际市场,无疑是当前国内储能企业的市场机遇之一。

国内惨烈的“搏杀”已让比亚迪萌生退意。2018年8月,比亚迪储能事业部干脆宣布退出国内竞标“绞肉场”,不再参与国内的储能招标项目,只做储能设备的供应商。比亚迪之所以敢这么“任性”,也是有其强大的海外业务做支撑。其在欧美市场的成绩,业已成了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新标杆。

从201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电池和光伏企业纷纷加码布局海外储能市场。

2018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四倍。在光伏“5·31”新政之后,阳光电源对光伏、储能业务进行了合并,依托海外光伏营销渠道的优势,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相继在美国、德国、日本市场完成了突破。

2019年,中国的电池制造商、储能企业布局全球市场正在加速,“走出去”变得可行亦可为。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有走向全球市场的愿望与需求,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情况变化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18年韩国储能项目激增导致LG、三星专注于韩国市场之后,海外市场的电池系统成本和储能成本开始攀升,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国际储能项目开发商与集成商必将进一步加大从中国购买电池。

在电池行业,日韩是中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业内公认的是,技术最好的是日本企业,性价比最高的是韩国企业,进步最快的是中国企业。依靠政府强有力的补贴,在短短几年之间奋起直追,中国企业在世界电池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与国际储能市场三元电池占据主导不同,中国储能市场的磷酸铁锂电池,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根据去年电网侧储能项目批量电池组招标采购信息中已公布的中标价格计算,中国的储能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为1073元/kWh,比国际市场上储能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低30%。可以预见,未来凭借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电池、储能行业有望像光伏行业一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相比国外,中国仍然缺乏对系统研究比较透彻的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IT、电力调度四个行业的跨界结合。具体到不同应用场景,电芯的选型、系统的控制策略都不尽相同,技术含量并不低。

对中国企业来说,从简单的电池、PCS供应商,转向更具价值的综合方案解决者,成长为和顶级对手一样优秀的行业巨擘,这条路必定艰难,但留给中国企业的窗口期并不会太长。

从全球各细分市场来看,日韩的储能市场壁垒森严,中国企业若要大规模进入,需要面对LG、三星、松下等巨头的竞争。欧美作为全球重要的储能市场,对逆变器、电池等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同时对整个储能系统有更为严苛的门槛。新兴市场多为相关产业不够成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不稳、法律法规不完善,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

中国储能企业要想进入并占据这些市场,需要熟稔各国政策、电力市场,建立起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储能解决方案。开拓国际市场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加强本地化建设,与更多当地开发商、集成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都是中国企业必须破解的课题。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联邦政府表示,特斯拉公司将支付3.1万美元罚款,并为加州一座城市购买价值5.5万美元的应急响应设备,以此作为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达成和解的条件。此前,美国环境保护署就特斯拉汽车工厂违反联邦危险废物规定而对该公司提起诉讼。

美国环境保护署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2017年特斯拉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工厂遭到突击检查后,特斯拉将采取具体措施来妥善管理其工厂的危险废弃物。美国环境保护署称此前特斯拉工厂设备排放未能达到空气排放标准以及危险废物的管理要求。

特斯拉则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自2017年的突击检查以后,所有发现的漏洞均已解决。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特斯拉将为加州弗里蒙特市消防局提供价值至少5.5万美元的应急响应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