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剧烈的市场争夺,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路何在?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20 14:37
点击量:次
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过渡期即将结束,补贴红利加速消退,动力电池企业业绩压力徒增,在动力电池双寡头及外资加剧争夺市场的前后夹击之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路何在?
近日,电池网统计了沪深两市188只锂电池概念股的业绩情况发现,锂电池上市企业业绩分化加剧。统计在内的188家企业,2018年总营收约13332.27亿元,平均营收约70.92亿元;净利润总计约434.29亿元,平均净利润约2.31亿元。其中,营收最高的为比亚迪达1300.55亿元。
同时,电池网还特别统计了业务涉及锂电池生产制造的20家上市公司业绩情况,2018年总营收2794.89亿元,平均营收近140亿元;净利润总额约24.05亿元,平均净利润约1.2亿元;其中,有5家2018年业绩亏损。2019年一季度总营收647.78亿元,平均营收32.39亿元;9家企业营收超10亿元;净利润约22.16亿元,平均净利润约1.11亿元;6家企业净利润超1亿元;其中,有4家2019年一季度业绩亏损。
另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达155家,到2018年,有实际装机量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缩减到99家,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大龙头企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60%,前十名更是拿下超80%的市场份额。后补贴时代,动力电池行业已打响“淘汰赛”,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补贴完全退出后,动力电池市场大概剩余20家企业。
此外,4月8日,工信部网站发布的第318批机动车企业和产品公告以及2019年第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有车型搭载韩系动力电池,加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提前布局中国市场,竞争之下,行业洗牌风暴一触即发,市场份额小的企业势必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过渡期即将结束,补贴红利加速消退,动力电池企业业绩压力徒增,在动力电池双寡头及外资加剧争夺市场的前后夹击之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路何在?
5月9日,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联合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赞助支持的电池百人会企业家“问道”嵖岈山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上,行业专家及企业家深度分享了在后补贴时代动力电池企业如何瞄准差异化市场高质量发展,共同探究3C消费类锂电池市场,储能和梯次利用的难点和解决的办法,小型动力电池在智能家居、无人机、电动工具等行业的应用,新能源专用车(港口、机场、市政园林、物流等)的市场动态、分析和产业风向等。
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看来,目前动力电池进入一个产能比拼、过度扩张的“独木桥”,同时,产业内价格战升级,企业间进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底线价格竞争。
于清教称,现阶段国内电池企业相较日韩电池企业在成本及技术积累方面仍有差距,随着补贴过渡期即将结束,本土电池企业就要面临着生存问题,2020年补贴完全退出后,你死我活的竞争将真正上演。另外,动力电池市场还面临产能利用率低的局面,2018年,除宁德时代、比亚迪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76%、54%,处在第二阵营的8家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40%,普遍在百分之十几。于清教建议,企业不一定非要在乘用车、电动大巴动力电池的“独木桥”上拼个“你死我活”,应该寻找差异化市场,比如储能市场、电动工具电池等小型动力电池市场、智能家居用电池市场等等。
以储能市场为例,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180.9GW。有业内人士称,储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的市场规模甚至可能超过动力电池。
以智能终端市场为例,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和智能物联已在悄然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可移动化、智能化趋势已成。比克电池3C技术部部长贾秋荣表示,大量终端设备需要强劲“芯”动力驱动。
2018年,国内锂电三大领域出货量达到105GWh,动力锂电池累计装机56.89GWh,占比54%;小型锂电39GWh,占比37%;储能占比7%。贾秋荣预计,未来,动力锂电是市场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小型锂电市场需求平稳增长;储能锂电等其他应用逐步发展。预计2021年国内小型锂电领域市场需求会达到55GWh,5G或成小型锂电新驱动。
近日,电池网统计了沪深两市188只锂电池概念股的业绩情况发现,锂电池上市企业业绩分化加剧。统计在内的188家企业,2018年总营收约13332.27亿元,平均营收约70.92亿元;净利润总计约434.29亿元,平均净利润约2.31亿元。其中,营收最高的为比亚迪达1300.55亿元。
同时,电池网还特别统计了业务涉及锂电池生产制造的20家上市公司业绩情况,2018年总营收2794.89亿元,平均营收近140亿元;净利润总额约24.05亿元,平均净利润约1.2亿元;其中,有5家2018年业绩亏损。2019年一季度总营收647.78亿元,平均营收32.39亿元;9家企业营收超10亿元;净利润约22.16亿元,平均净利润约1.11亿元;6家企业净利润超1亿元;其中,有4家2019年一季度业绩亏损。
另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达155家,到2018年,有实际装机量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缩减到99家,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大龙头企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60%,前十名更是拿下超80%的市场份额。后补贴时代,动力电池行业已打响“淘汰赛”,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补贴完全退出后,动力电池市场大概剩余20家企业。
此外,4月8日,工信部网站发布的第318批机动车企业和产品公告以及2019年第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有车型搭载韩系动力电池,加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提前布局中国市场,竞争之下,行业洗牌风暴一触即发,市场份额小的企业势必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过渡期即将结束,补贴红利加速消退,动力电池企业业绩压力徒增,在动力电池双寡头及外资加剧争夺市场的前后夹击之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路何在?
5月9日,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联合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赞助支持的电池百人会企业家“问道”嵖岈山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上,行业专家及企业家深度分享了在后补贴时代动力电池企业如何瞄准差异化市场高质量发展,共同探究3C消费类锂电池市场,储能和梯次利用的难点和解决的办法,小型动力电池在智能家居、无人机、电动工具等行业的应用,新能源专用车(港口、机场、市政园林、物流等)的市场动态、分析和产业风向等。
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看来,目前动力电池进入一个产能比拼、过度扩张的“独木桥”,同时,产业内价格战升级,企业间进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底线价格竞争。
于清教称,现阶段国内电池企业相较日韩电池企业在成本及技术积累方面仍有差距,随着补贴过渡期即将结束,本土电池企业就要面临着生存问题,2020年补贴完全退出后,你死我活的竞争将真正上演。另外,动力电池市场还面临产能利用率低的局面,2018年,除宁德时代、比亚迪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76%、54%,处在第二阵营的8家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40%,普遍在百分之十几。于清教建议,企业不一定非要在乘用车、电动大巴动力电池的“独木桥”上拼个“你死我活”,应该寻找差异化市场,比如储能市场、电动工具电池等小型动力电池市场、智能家居用电池市场等等。
以储能市场为例,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180.9GW。有业内人士称,储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的市场规模甚至可能超过动力电池。
以智能终端市场为例,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和智能物联已在悄然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可移动化、智能化趋势已成。比克电池3C技术部部长贾秋荣表示,大量终端设备需要强劲“芯”动力驱动。
2018年,国内锂电三大领域出货量达到105GWh,动力锂电池累计装机56.89GWh,占比54%;小型锂电39GWh,占比37%;储能占比7%。贾秋荣预计,未来,动力锂电是市场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小型锂电市场需求平稳增长;储能锂电等其他应用逐步发展。预计2021年国内小型锂电领域市场需求会达到55GWh,5G或成小型锂电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