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金属锂是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为酯类溶剂体系,反应活性比较高,因此不适合金属锂电池,而醚类溶剂则相对比较稳定,研究表明醚类电解液能够很好的抑制金属锂枝晶的生长。除了溶剂体系外,锂盐的选择也对金属锂负极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例如高浓度的LiFSI能够显著的提升锂金属电池的库伦效率。
由于金属锂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具有非常强的还原能力,因此金属锂在沉积过程中的致密度就非常关键,更加致密的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少金属锂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对于提升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都有积极的影响。
低温透射电镜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观测技术,在极低的温度下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被观测材料被电子束破坏,因此这也让原位观测锂枝晶的产生和生长成为了可能。从下图能a能够看到在普通的碳酸酯类电解液中金属锂沉积会形成条状结构,无序的生长的锂枝晶在沉积层内产生了大量的孔隙,而在SSEE电解液中,金属锂沉积层主要是由锂枝晶和锂纳米片组成,而在BSEE电解液中,金属锂沉积层则完全是由无定形的锂纳米片结构构成。
为了分析电解液对于金属锂沉积行为的影响,Judith Alvarado采用密度函数的方法对于金属锂在BSEE电解液(LiSFI+LiTSFI,溶剂DME)中的沉积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显示在金属锂表面的首先发生的反应是LiFSI的还原和分解,然后才发生LiTFSI的分解。虽然LiTFSI分解反应比较滞后,但是在电解液中LiTFSI能够吸引负极表面的电子,并将LiFSI从负极表面挤走,减缓LiFSI分解速度,从而在金属锂的表面形成一层更加均匀和更加稳定的SEI膜,有利于金属锂电池循环性能的提升。
半电池中锂是过量的,因此在循环过程中副反应导致的锂损失并不会反应在容量损失上,因此Judith Alvarado以Cu箔替代金属锂,从而在电池内部营造一个有限锂的环境。从下图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普通的碳酸酯类电解液中循环的电池,仅仅经过30个循环后可逆容量就下降为0。而采用BSEE电解液的电池在经过54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仍然达到90.9mAh/g,库伦效率达到98.6%,显著好于其他电解液。从这几种电解液的对比可以发现,虽然这几种电解液的锂盐总浓度比较接近,但是循环性能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这表明LiTFSI/LiSFI的比例是影响电池循环性能的更为关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