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锂电池为何在能量密度上明显处于劣势
日立官方宣布重组车载锂离子电池业务:日立将联合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CJ)以及麦克赛尔(Maxell)公司共同研发车载锂离子电池,INCJ和Maxell将共同出资约合人民币12.8亿元收购日立车辆能源公司的股份。
同时,日立另一家全资子公司——日立汽车系统公司将其部分蓄电池管理系统业务给予日立车辆能源公司,折合13亿日元,以此换取部分股份。经过此番调整,INCJ、Maxell、日立汽车系统公司将分别持有日立汽车能源开发公司76.2%、14.0%和9.8%的股权。
日立之所以将日立车辆能源公司全盘出售,是为了调整企业业务结构,今后,日立和日立汽车系统公司将专注于电机等电动化相关产品,以及移动出行领域。作为有日本政府背景的投资基金公司的INCJ认为:虽然日本企业在电池方面一直凭借雄厚的技术储备占据优势地位,但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和逐渐崛起的中韩电池企业依然不可忽视,日本企业应当在技术方面实现抱团,开发新一代电池。
除了日立对车载锂离子电池业务进行重组,东芝、日产这两家老牌电池企业也有动作:
东芝将原本属于东芝基础设施系统与解决方案公司(TISS)的SCiB可充电电池业务分拆直接转移到东芝,成为东芝内部的独立业务部门。从而推动SCiB可充电电池业务快速增长,方便其扩充产能。
日产汽车旗下AESC电池业务则在2018年8月被中国能源企业远景集团收购,但日产汽车保留了25%的股份.目前已知的规划中,远景集团已宣布在无锡建设世界先进的NCM811电池生产线,计划产能规模将达到20GWh,生产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耐久性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规模达到20GWh。
日产一直希望出售旗下子公司汽车能源供应公司(AESC)。AESC一直以来专注锰酸锂电池的研发生产,与三元锂电池相比在能量密度上明显处于劣势。日产汽车表示,出售AESC将使其专注于电动汽车开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