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正式实施!对锂电行业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近日,ST集成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修正后,预计2019年度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2500万元-3200万元,上年同期亏损2466.27万元。此前,预计2019年度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600万元-5900万元。
据悉,此次修正后的业绩预告比2018年年度报告中所预告的2019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所上升。ST集成表示,主要原因系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本期销售产品实际毛利率高于预计。
占据ST集成半壁江山的锂电方面业务,在2018年遭遇严重“滑铁卢”,而且从目前继续亏损的趋势来看,还没停止的迹象。曾经被资金疯狂追逐的成飞集成,如今却面临着退市的风险。
锂电潮起,疯狂吸金
时间回到2011年,彼时的锂电热刚起,ST集成定增募资10亿元,用于增资控股中航锂电,建设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根据当初的可研报告计划,项目建成后将形成6.8亿AH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项目建设周期为38个月,预计年均净利润为3.74亿元。项目从中航锂电成立之日(2009年9月)算起,预计2012年底基本建成。
正是这份值得期待的锂电池项目,ST集成一度被市场冠以“锂电第一股”,彼时在二级市场遭到投资者热捧,创下了两个月暴涨四倍的神话(2010年7月-9月)。
2018年5月15日,根据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修订的(GB 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对于部分不符合新老国标的存量电动车,各地设置不超过5年的使用过渡期。为了配合新国标的顺利实施,同年7月,市场监督总局、认监委发布电动自行车产品由许可制转为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安排,自2019年4月15日起,电动自行车产品未获得3C认证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数据来源:工信部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要求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增加了防篡改要求,防止产品出厂后被违规改装;二是最高时速由20公里提高到25公里;三是电机功率从240W提高到400W;四是含电池在内的整车质量由40公斤调整为55公斤;五是强化了骑行能力要求,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脚踏骑行功能。从多方面坚持电动自行车的非机动车属性,全面提升安全标准。
资料来源:市场监督总局、认监委
目前市场上电动两轮车大致可划分为两类:电动自行车与电动踏板车。电动自行车外形与自行车相似,指以车载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脚踏骑行能力,能实现电助动或/和电驱动功能的两轮自行车。电动踏板车又可分为轻便电动踏板车与电动摩托车。
由于旧国标中除了最高车速、制动性能以及车架/前叉组合件强度为强制性条款之外,其余指标均为推荐性条款,这就给生产厂商提供了回旋的余地,根据1999年电动自行车国标(GB17761-1999)的相关规定,符合要求的轻便电动踏板车也可归类于电动自行车范围,故在新国标实施前,传统意义上的电动自行车与电动轻便摩托车均统一归为电动自行车范畴,也造成了产品检验合格的同时却是“超标车”的尴尬局面。而新国标的“全部技术指标”都变成了强制性的硬指标,各项安全指标不再是“选择题”,从生产根源上杜绝了“超标合格车”的存在。这也意味着,今后不具有脚踏骑行功能的轻便电动踏板车也将被排除在电动自行车范畴之外。
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自2013年后逐渐进入成熟发展期,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为3278万辆,同比增加5.8%。预计电动自行车每年约3000万辆的新增产量,同时考虑到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寿命为3-5年,预计至2020年,中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将超过3.2亿辆,2010-2020年的复合增速为11.27%。
锂离子电池早在2010年就已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市场,但由于当时锂电池的技术工艺并不如铅酸电池成熟,价格也居高不下,直到2018年,锂电车型的渗透率才达到12%,产量为393万辆。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再配合新国标的强力实行,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中锂电车型的渗透率将在今后两年逐步提升,但由于铅酸电池市场仍存在价格优势、渠道优势,短期内在非一线城市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预计2020年锂电渗透率增加至20%,预计产量超过600万辆。
2018年电动自行车用电池中,有12%的车型使用了锂离子电池。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三元电池,其次是锰系多元复合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分别占有小部分份额。 目前,各类电池的价格差异不太明显,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电池生产商进入该市场,性价比一定是改变未来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未来,成本优势会逐渐体现出来,届时综合性能最优的锰系多元复合锂电池更被看好。
热潮褪去,甜甜圈变资本黑洞
然而,二级市场激情退散后,成飞集成在纸上画的甜甜圈,随后变成了吞噬资金的“黑洞”。
据其披露的2012年年报显示,中航锂电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93万元,同比增长18.47%,亏损2265万元,同比减少高达983%!
而截至2012年底,该锂电池项目仅投入资金4.77亿元,尚有5.26亿元募集资金未使用。ST集成给出的解释是,锂电池行业目前正处于培育期,市场尚未完全启动。在这样背景下,成飞集成于2012年对该项目进度进行调整,将完工日期延迟至2014年6月。
而在到了设定的完工日期2014年6月时,其股价已从半年前的14块多涨到了72块多,又创下了半年 5倍的疯狂。
(2013年12月-2014年6月,ST集成股价从14涨到72元)
2016年7月11日,成飞集成发布公告,拟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募集资金17.5亿元,主要用于增资公司控股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用于“中航锂电(洛阳)产业园建设项目三期工程”等。
而2016年8月,ST集成发布公告,董事会同意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使用不超过2.5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资料显示,挪作他用的2.5亿元募集资金原本应用于中航锂电的锂电池项目。其锂电池项目的现实情况与当初的投资预期出现天壤之别。
到2019年的今天,再看其股价,已跌回其炒作起步时的位置,ST集成市值也只剩70亿元。
对行业趋势的误判,对锂电技术路线的误判,叠加对锂电产品价格的误判,致使ST集成锂电业务陷入困境,此前几轮募投项目沦为“包袱”。
避免暂停上市,有何补办法?
及时完成锂电业务重组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4月17日,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进展公告称,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将公司旗下现有锂电池业务资产以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为平台进行重组。
据OFweek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ST集成2018年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量超58000万AH,同比增长 138%,库存量在13000万AH,同比增长73%。
目前,补贴退坡新政策公布,补贴减少得多,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低的优势,有望梅开二度,再得到车企的认可。
小结
ST集成只是汽车电动化浪潮中大起大落的企业缩影。前不久,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发布数据,有 56家“2016年合格证中配套动力电池企业在2018年未出现的企业”名单之列。2年间少了50多家企业,这里面有补贴政策调整的原因,但高烧不退的市场炒作,资金推动企业盲目进入动力电池产业,产品只着眼于补贴而非市场需求,是导致这些企业“死在沙滩上”的根本原因。
浪潮褪去,不仅知道谁在裸泳,可能还会发现有些随浪潮一起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