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材料容量发生缓慢衰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LiMn2O4
在商品的实用化生产中必须考虑资源问题。在目前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主要还是氧化钴锂。钴的世界储量有限,锂离子电池的耗钴量不小,仅以日本厂家为例:单AAA型锂离子电池每只就要使用10gCo2O3;另一方面钴的价格高,镍的价格次之,而锰的价格最低。并且我国的锰储量丰富,占世界各国第四位,应用氧化锰锂正极材料,可大大降低电池成本;而且锰无毒,污染小,回收利用问题在一次性锂电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氧化锰锂成为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锰的氧化物比较多,主要有三种结构:隧道结构、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
尖晶石结构在Li-Mn-O三元相图中主要位于LiMn2O4-Li4Mn5O12-Li2Mn4O9的连接三角形中,包括LiMn2O4、Li2Mn5O9、Li4Mn5O9和Li4Mn5O12。由于后面几种尖晶石结构不稳定,难合成,研究得比较少,同时能量密度不高,吸引力不大。而对于尖晶石结构LiMn2O4而言,不仅可以发生锂脱嵌和嵌人,同时可以掺杂阴离子、阳离子及改变掺杂离子的种类和数量而改变电压、容量和循环性能,因此它深受青睐。
尽管Lix[Mn2]O4可作为4V锂离子电池的理想材料,但是容量发生缓慢衰减。一般认为衰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锰的溶解 放电末期Mn3+的浓度最高,在粒子表面的Mn3+发生如下歧化反应:
2Mn3+(固)→Mn4+(固)+Mn2+(溶液)
歧化反应产生的Mn2+溶于电解液中。
②杨—泰勒效应 杨—泰勒效应可以通过原位激光束弯曲的方法(in situ ben-ding beam method)观察到。锂离子嵌人和脱嵌时发生立方体/四面体相的转化,并伴随更大的压缩或拉伸应变差。在放电末期杨—泰勒效应先在几个粒子表面发生,然后扩散到整个组分Li1+δ[Mn2]O4,且与扫描的速率有关。对于纳米较子而言,也表现为同样的现象。因为在动力学条件下,该体系不是真正的热力学平衡。由于从立方到四方对称性的相转变为一级转变,即使该形奋粗小。也足以导象举钩的破坏,生成对称性低、无序性增加的四方相结构。
③在有机溶剂中,高度脱锂的尖晶石粒子在充电尽头不稳定,即Mn4+的高氧化性。
④在较高温度下((55~650℃),LiMn2O4的初始容量下降,循环性能变差,除了上述三个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Mn2+的溶解,该溶解机理与上述的溶解机理不一样。由于电解液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少量H2O,而H2O会和电解质锂盐LiPF6反应生成HF,HF和LiMn2O4发生如下式的反应生成Mn4+和M2+,Mn2+会溶解到电解质溶液中,同时生成H2O又会进一步发生反应,从而导致锰的大量损失,产生尖晶石结构的破坏。
4HF+2LiMn2O4→3γ-MnO2+MnF2+2LiF+2H2O
另外,该推理亦从下面的例子得到说明。将1000mg/L水添加到1mol/LLiPF6的EC+DMC(体积比为1:2)电解液后,80℃下将LiMn2O4贮藏24h后容量损失达41%,而LiMn2O4在无添加水的电解液中却只有5%的容量损失。将尖晶石在不含LiPF6的EC+DMC(体积为1:2)的电解液中储藏后Mn几乎未溶解,没有发现容量损失.这表明容量损失是锂盐和水协同作用的结果。而LiMn2O4在LiCl04或LiBF4的PC+EC电解液中在高温下仍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一般认为,LiClO4、LiBF4、LiAsF6的高温热稳定性比LiPF6要好.而LiPF6在高温下热分解为PF5,PF5再水解产生HF,即
LiPF6+H2O→POF3+2HF+LiF
⑤电解液在高压下的氧化也可以产生酸,并且随电压的升高而增多。电解液的分解还会受到尖晶石催化作用的影响。尖晶石的比表面积越大,这种作用越强。由于电解液中HF对正极产生侵蚀作用,在高温下这种作用势必得到强化。
当然,尖晶石LiMn2O4的电化学性能在较高温度下的劣化,也可以从其结构的变化得到反映。温度越高,循环次数越多,除111面、311面、400面三个主峰外,其他小峰的峰形都发生了从整齐尖锐变得越来越宽大或发生分裂。这表明阳离子在尖晶石晶格中的无序度增大,意味着部分锂离子进人八面体16c位置,导致其脱嵌变得困难;另外一部分Mn离子占据四面体8a位置,不仅阻碍Li的嵌脱,也使Mn的溶解变得容易。这些均可以反映在循环伏安行为上。例如在70℃时,LixMn2O4中x>0.5时,第二个氧化还原峰发生分裂。
如上所述,由于尖晶石LiMn2O4的容量发生衰减,因此必须进行改性,部分或全部克服上述现象的发生。另外,尖晶石的电导率较低,也有待于提高。改进的方法主要是掺杂阳离子和阴离子、表面处理、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及其它方法。
掺杂阳离子的种类比较多如锂、硼、镁、铝、钛、铬、铁、钴、镍、铜、锌、稼、钇等,下面对部分元素的掺杂效果进行说明。
对于锂掺杂的Li1.1 Mn1.9O4,锰和氧之间的电子传递有了提高,在常温和55℃下循环性能均要优于未掺杂的LiMn2O4。例如前者在75次循环后容量仅相应地衰减3 mA·h/g和11mA·h/g,而未掺杂的容量衰减则分别为15mA·h/g和50mA·h/g.容量的衰减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材料本身的破坏以及材料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导电性能。似乎后者的作用更明显些。
对于Li1.08Mn1.92O4而言,研究表明,容量的衰减与锂离子导电通道的无序程度有关,该通道的无序损坏了材料的稳定性。例如,处于放电状态时,容量保持率减小,X射线衍射峰变宽,晶胞参数减少。但处于充电状态时,则没有砚察到这些现象。
铝三价离子的半径为0.0535nm,比三价锰离子要小,引人到尖晶LiMn2O4后,铝离子位于四面体位置,晶胞参数a随A1的增加而变小,晶格发生收缩,形成(Al3+2)四面体[LiAl3+2]八面体O8结构。因此在得到的尖晶石结构LiAl0.02Mn1.94O4中,Al3+可取代位于四面体8a位置的锂离子,导致原来的锂离子迁移到八面体位置。而八面体位置的锂离子在4V时不能发生脱嵌。这样,阳离子的无序程度增加,电化学性能下降。这与LiCoO2、LiNiO2掺杂Al的效果不一样。可是,另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成的LiAlxMn2O4中,只要x≤0.05,可逆容量只是稍有降低,而循环性能有明显提高,30次循环基本上没有发现容量衰减。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Al的掺杂量x可达0.3,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较高的可逆容量,而且铝的掺杂可以促进尖晶石结构的形成,减少Mn3+离子周围的阳离子无序。这可能还与制备方法和原材料有关,对不同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掺杂尖晶石LiMn2O4的结构不一样,从而得到不同的效果。同样,粒子大小、形态对循环性位有形响。
Cr3+的例子半径为0.0615nm,与三价锰离子很相近,能形成稳定的d3构型,优先位于八面体位置。因此在形成的复合氧化物LiCrxMn2-xO4中,即使x高达1/3,它还是单一的尖晶石结构,这也可以反映在循环伏安图中。当铬的掺杂量少时,基本上不影响尖晶石结构,表现为两对氧化还原峰。但是,当铬的掺杂量较多时,例如x=0.2时,两对氧化还原峰合在一起,表现为一对氧化还原峰。在充电过程中,该尖晶石结构的立方对称性没有受到破坏,循环性能有明显提高。随铬掺杂量的增加,容量会下降,甚至会下降得比较多。其最佳组分为0. 6%的Mn3+被Cr3+取代,此时初始容量只下降5~10mA·h/g,而循环性能有明显提高。100次循环后,容量还可达110mA·h/g。循环性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尖晶石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从MO2的结合能亦可以间接得到说明:MnO2(a-型)和CrO2的M-O结合能分别为946kJ/mol和1029kJ/mol。当然,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改进效果会稍有差异。同时,稳定性好的尖晶石结构减少了锰发生溶解反应,而且随Cr掺杂量的增加,Mn的溶解减少。
铬的掺杂除了固相反应外,还可以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和微波诱导燃烧法。后两者的可逆容量高,可逆性也好。从拉曼光谱可以看出,580cm-1峰位随铬掺杂量的增加而向低波方向移动,强度亦发生增加,620cm-1峰的位置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如前所述,可能仅仅是580cm-1峰为尖晶石LiMn2O4的吸收峰,因此其解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铬的掺杂显然改变了LiMn2O4的拉受吸收光谱。
以上讲述的主要是单种离子的掺杂效果。如果在尖晶石结构中引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效离子进行掺杂,则总的效果会明显优于单一离子的掺杂。主要有Li和Al、Li和Co、Co和Al、Co和Cr、Cr和Al、Se和Al、Al和F、Li、Co和Ni等的共同掺杂。锂和铝的共同掺杂取代位于八面体16d位置的锰离子,提高了锰离子的平均价态,延缓了杨—泰勒效应的发生。同前面所述的一样,虽然循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放电容量有所下降。锂和镍的共同掺杂LiMn2-y-zLiyNizO4(0.04≤y≤0.075, 0.05≤z≤0.075) 表现出优良的循环性能、大电流充放电行为和储存性能。但是,合成方法对LiMn2-y-zLiyNizO4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采用Li0.5MnO2作为前驱体与氢氧化锂和氢氧化镍反应比固相反应的循环性能要好,因为前者的初级粒子小,二级粒子均匀且要大些.。
镍和铁的共同掺杂得到LiNi0.5Mn1.5-xTixO4,Ti的掺杂导致过渡金属的无序程度增加,从起始的立方结构(P4332)转变为面心尖晶石结构(Fd3m),堆积位错也有所增加。但是开路电压提高,锂离子的快速系数增加,快速充放电能力提高,相转变随Ti的增加得到了抑制。当Ti的掺杂量过多时,位于八面体位置的Ti4+(d0)离子阻止了锂离子的迁移,导致可逆容量降低。
镍和铬的共同掺杂可以进一步提高尖晶石氧化锰锂的电化学性能。当掺杂比适当时,可逆容量达110mA·h/g,而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镍和钴共同掺杂的尖晶石LiNixCoyMn2-x-yO4(其中x=y=0.1和0.01)可以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杂量较少时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性能优于掺杂量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