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导致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来源:宝鄂实业    2019-10-05 21:17    点击量: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量、寿命长等特点,逐渐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以热失控为特征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并打击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心[1-3]。为防范热失控的发生,车用动力电池系统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设计,如特斯拉汽车的一系列热失控报警与灭火设计[4]。另外,电池管理系统也需要对电池进行安全管理(电压管理、热管理)等,以保证电池运行在安全窗口(电压、温度等)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事故的原因很多。根据触发的特点,可分为机械滥用触发、电气滥用触发和热滥用触发三种方式,如图1所示。机械滥用指的是针刺、挤压和汽车碰撞等造成的严重冲击[12-14]。电滥用通常是由不适当的电压管理或电气部件故障引起的,包括短路[15-16]、过充电[17-18]和过放电[19 ],而热滥用是由不适当的温度管理引起的过热引起的。三种触发方式不是完全独立的,机械滥用通常会导致电池隔膜的变形或破裂,导致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直接接触和短路,导致电滥用;焦耳热等热量的产生增加,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并发展为热滥用,进一步触发电池内部链式发热副反应,最终导致电池发生热失控。是的。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事故的不同触发方式
热失控的不同启动方式
电池热失控的根本原因是热积累/温升引起的一系列不可逆的产热副反应。这些反应一个接一个地发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形成链式反应[2,10,20]。目前,研究者对锂离子电池在热滥用下的热失控反应机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图2是商用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的示意图。在热失控过程中,电池负极的副反应首先开始,包括SEI(固体电解质相间)膜分解反应(70~130℃)和锂嵌入石墨阳极溶剂反应(120~200℃)等[21-22]。lipf6是电解液中的一种溶质,也在高温下分解生成pf5等[2,10,20]。当温度上升到200摄氏度左右时,阴极材料开始分解并释放氧气[23-24]。正极材料的分解温度取决于正极的成分和嵌锂状态。对于常用的ni-co-mn三电极[li(nixmnyco1-x-y)o2],镍含量越高,锂含量越低,阴极材料的分解温度越低[24]。在高温下,由它们产生的正材料和氧都是强氧化物,它与强还原剂[25-26]将与电解质和负极材料强烈反应,释放大量热量,触发电池的急剧温升,并进一步引起粘合剂反应,电解液燃烧和其他反应[27-28],导致电池热失控。
在绝热失控试验中,可以定义几个特征温度(自加热起始温度ToSET、热失控温度TTR、最高温度Tmax),以定量评估电池的热失控特性,如图2所示。其中,tonset为自热启动温度,即自热速率大于0.02c/min,高于此温度电池会产生明显的自热;ttr为电池热失控温度,这通常被定义为电池的自加热速率高于1℃/秒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之后,电池将急剧上升,温度上升的速度可能高达105 C /分钟,最高温度是温度失控。在这个过程中最高温度可以高达100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