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企业的突然“曝雷”,遭到供应商堵门讨债后,始终麻烦缠身
根据容一电动发布的公告,因公司研发资金投入过多,未能及时转化为效益,以及融资方式不对,运营财务成本过高,导致近年来持续亏损,已经无法继续经营。根据公司股东会议决定,公司于2018年7月31日正式解散进入清算程序。至于其他相关事宜,公司已委托广东法广律师事务所依法处理。
而根据河南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南皮县东升电气有限公司以环宇电源无法清偿其到期货款107万元,且公司已经停产,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本院申请对环宇电源进行破产清算。与此同时,环宇电源作为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其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破产受理条件,故对其进行破产清算。
相较于上述两家企业的突然“曝雷”,沃特玛今年3月遭到供应商堵门讨债后,始终麻烦缠身。今年4月2日,坚瑞沃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出现19.98亿元债务逾期的情况。截至3月底,公司债务总额达到221.38亿元。在偿债风险下,公司收购澳洲锂矿、引入战略投资者等重大资产项目都面临着终止可能。此番出现暂停退市,并不令人意外。
容一电动、环宇电源、沃特玛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关键就在于经营不当,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而在资金链的突然断裂后,此前不管获得过什么光环都瞬间消失,而关于其商业模式、产品路线、进军其他领域而进行的持续投资等扩张战略,也都成为被拷问的对象和过渡投资的反面教材。
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承压
而通过细致的梳理可以得知,上述3家企业都存在着盲目扩张的问题。容一电动虽然看似低调,但实际上实力并不弱。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业,主要做动力电池热管理和电动汽车连接器的业务开发。曾多次获得“企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单位”等荣誉,并拥有2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
随着2014年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发展,充电桩市场的快速增长,容一电动也在2014年开始转型进入到充电桩领域。但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一根桩收回成本至少要五年时间,充电桩企业不能将投入快速转化为收益,从而导致前期投入多,收益慢的局面。如果融资渠道不畅的话,资金链断裂是迟早的事情。
而环宇电源在李中东的带领下,采用多元化的战略冒进,使实力本来就不雄厚的民营企业资金吃紧;同时在没用准备好的情况下,急于启动老品牌中华牌,导致了其“快时尚”的产品,连新乡市都跳不出去的困局;而且作为一个做电池的,贸然接下飘安集团,使公司闯入一个不熟悉的行业里。
而沃特玛自2014年起,其扩产的步伐虎虎生风。在铜陵、十堰、荆州、唐山、渭南等地建设生产基地,产能也从2014年的近4GWh迅速扩大到2017年的近20GWh。大跃进发展的背后,也导致沃特玛债台高企。截至2017年9月30日,沃特玛债务总额超231亿元,而其中短期借款超过55.3亿元。
俗话说,有多大能力办多大的事情,但这个理在动力电池行业似乎行不通。此前曾出现过同样问题的珠海银隆,在得到董明珠、王健林等企业家入股的30亿元资金后,在开始了疯狂的扩张模式,仅2017年就在兰州、天津、南京等地投资了高达8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项目,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
珠海银隆成都产业园
客观来看,容一电动缺钱进入解散清算、环宇电源无法偿还债款破产、沃特玛资金链断裂导致发展陷入困局,只是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缩影。它们并不是电池行业内第一家出现类似问题的企业,也不是最后一家。当然,还有众多电池企业因补贴退坡和竞争加剧导致订单大幅缩减,净利大幅下滑,资金链极度紧张苦苦支撑。
资金困局:越演越烈短期无解
总的来看,沃特玛、银隆等电池企业的投资规模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后推移,资金短缺问题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而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生存环境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其中有来自于政策调整、有来自于银根紧缩、自然也有来自于地方政府扶持理念的转变。
沃特玛副总裁钟孟光曾在对外解释沃特玛资金链紧张原因时,承认公司在三方面出现决策失误:首先是低估了2017年国家对电动车产业政策调整;其次对于行业过于乐观,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反而加大扩张速度:其三,长期采用短债长投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导致在银根紧缩时,资金直接陷入困境。
三元电池挤占磷酸铁锂市场份额
具体来看,受高能量密度门槛的影响,三元电池逐渐成为行业主流,而磷酸铁锂电池由于能量密度提升有限,其市场份额被三元反超。众多此前重心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企业订单出现大幅萎缩,出现营收及净利润的大幅下滑,这其中就包括沃特玛。与此同时,电池价格大幅下调,也不断冲击着电池企业脆弱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