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电池版本配置,很好地规避了供应链风险
受制于开发成本限制,一直以来,整车厂并没有真正执行多家供应商提供配套的原则。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成本问题,成本和配套的数量需求有真接关系。
中国作为新能源市场的主战场,真正市场启动是从2015年,“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强国战略,开启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新阶段”(摘自2019年欧阳明高,百人会演讲)。
也就是说,2015年才是各整车厂发力量产推向市场的时间节点。从这节点开始,配套的电池下游企业,才真正的步入供应正轨。
这几年来,中国电动车汽车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中国目前有近500家电动车生产企业,需求是旺盛的。但是,对于配套的电池企业,有市场预测:目前现状是,中小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10%,到2020年,相当数量企业或将被淘汰出局,仅能存活下来的,估计不足20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端产能供应不足,也妨碍了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
最为典型的问题是,优质电池的“断供”,“供货紧张”。比如,松下给特斯拉供货,一段时间,也出现了产能不足的问题。而在国内,这样的案例就太多了,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
背后的问题,也令人揪心。例如,当电池厂提供的产品,出现压差增大,超出要求时,为了维持生产和装车进度,不得不让步接收不合格电池,这是一种何其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如果能让多家电池厂家配套供应电池,只要达到整车厂技术要求即可,这不但能缓解供应链紧张的局面,还能变向提高产品质量。何乐不为呢!
从EV整车成本分析,电池成本占到30~40%,是扛了成本的大头。如果整车长选择配置多个版本的电池,由于各版本电池成本差价很大,那么对于消费者,就会多一些价格选择,这自然是好事,同时也有利于整车厂抢占细分市场。
此外,这种做法,对于电池行业,也极为有益。因为它增加了配套机会,实现技术互补,更有利于电池技术进步。电池的很多工艺,例如化成、老化搁置等,都是消耗时间不可缺少的环节,更多的订单,压在几个电池企业身上,个人臆断,对于企业本身也是不利的。在给整车配套机会上,如果拉动更多的其它电池企业产能,往大的方面讲,从电池行业整体进步到企业自身发展,确实是有利的事情。
多家电池配套车型项目,也会促使技术目标不断得到修正和清晰,技术互补优势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