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池性能进步了这么多,寿命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新兴的合资企业促进电池化工的发展
2013年,全球在相关化工材料行业合资/收购方面比较活跃的公司有:巴斯夫股份公司、陶氏化学、优美科、与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其中,巴斯夫从德国化学制药企业默克收购高性能电池用电解质业务部门,包括默克已经研发成功的加强电池性能之技术和产品,以及完整的Selectilyte品牌电解质产业链,以及广泛的锂电池电解质添加剂等等。而陶氏化学则与日本宇部合资创立Advance Electrolyte TechnologiesLLC以促进其锂电池电解质解决方案业务的发展。
主要限制因素
锂电池材料成本相对高
锂电池材料价格比铅酸电池材料价格贵4-8倍,比镍氢电池材料价格贵1-4倍。只有随着电动车锂电池市场规模的增大,生厂商才可能逐渐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德意志银行预测,2009-2020年,锂电池的成本将从每度650美元下降至每度250美元。
然而,业内专家表示,至2020年,规模效应只可能将实际的电池包装成本缩减至每度400美元,而非之前美国高级电池协会设定的每度150美元。
为了降低电池成本,化工材料生产商们正在研制新的混合材料来替代原本成本较高昂的金属材料(如钴)。而阴阳极与电解质混合材料的生产商们也正面临需要研发更高容量的电池材料的挑战。
电池寿命
与性能仍相对薄弱
目前,电池寿命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化工材料以及电池包装的设计。锂电池的容量会随天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会限制电动汽车的操作。怎样扩展锂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成为一个较大的挑战。
性能方面,由于目前的锂电池平均可以达到140-170wh/kg的能量密度,明显低于汽油13000wh/kg的能量密度,这样的特征限制了电动车的一次充电里程只能达到250-300千米。
全电动车型对电池性能的要求就会更高,因此目前研发的重点主要放在怎样结合融入新材料使得改进的电池不会限制电动车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