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制作的固态电池有何亮点?看研究人员怎样施加“魔法”!
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了一种新型固态电池材料,不过在车云菌揭晓之前,请你先自行想象一块经典奥利奥。
传统固态电池两头各有一层电极材料,就像松松脆脆的饼干。夹在饼干间幼滑的奶油层,就是电池电解质。如果你把两头饼干连接,电子便可以在奶油层开始跑动,整块电池就进入了充放电状态。
马里兰大学研究出的这种新材料可用于制造固态电池,特点是兼具电极和电解质属性。换句话说,单靠一种类似饼干奶油的混合体,就能造出一块电池,并且承担输出和储存电量的整个过程。
这个新材料糅合了包括硫磺、锗、磷以及锂在内的多种单质与化合物。在混合体的两头,研究人员只是稍稍施加“魔法”——加入碳,于是末端就神奇地转换为电极角色。而碳仅仅是帮助驱使电子流动的催化剂,好比在饼干奶油混合物两头加了点儿糖。
这种电池技术的革新之处在于,它解决了电极和电解质界面间反应时,逐渐产生的电阻问题。传统固态电池在充放电时,两者间的长时间交互作用会产生一层无用材料。这块无用材料就好比一堵墙,增加了固体电解质表面的电阻,时间久了电池热量会随之攀升,寿命也会大幅缩短。新电池因为全都是一种材料,所以电流通过时不存在过多阻力,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将会非常平顺。
此外虽然没有电池能量密度的具体信息,但是一位项目工作人员透露了几个数字。他表示,新技术生产的电池厚度为600微米,大约是1分硬币厚度的二分之一。但是与相同厚度的传统固态电池比较,新电池中的薄膜比传统固态电池中的薄膜厚了约40倍。
这就意味着相同体积的电池产品,可以储存的电能将会更多。如果应用到电动车案例中,单块电池可以保证同等续航的水平上,带来更宽敞的空间设计。另外这种电池在制作程序上,可以采用混合物粉末压缩进塑料和铁桶封装的模式,并不复杂。这一特点便于制造不同形态的电池产品,在多个电池的组合方案上,设计者可以在车身角落灵活安置这些电池。
目前这款电池仍然在概念验证阶段,相关信息并不丰富。项目研究人员仍在不断测试电池充放电的次数,看它是否可以量产。另外还有几处可以优化,硫化物为基础的混合物并不是那么环保的材料,所以下一步研究者将会尝试用氧化物来代替,这样降解过程不会产生含硫气体。
当然,电池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等一系列参数,会成为实验室验证的硬性指标。而平衡材料成本和能量密度,则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敲门砖。
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是上海着力发展的高技术产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今天开幕的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看到了一批这两大产业的科技成果。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上海企业重视研发和自主创新,并在上交会这个平台上推介技术和产品,寻求更大的市场。
“科创—张江”展区集中展示了70余家企业的百余个先进成果,今明两天将举办4场以“科技创新&活力张江”为主题的发布会,展示张江高新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以及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业服务机构。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是张江参展企业中的佼佼者。集团下属新昇半导体自主研制的12英寸大硅片,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已投入量产、技术先进的12英寸大硅片生产企业。据介绍,这种硅片是国际上主流的芯片原材料,国内集成电路企业曾100%依赖进口,面临较大的原材料涨价和断货风险。而今,新昇半导体已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缺失的一环补上。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类脑芯片和片上智能系统成为国际关注的一个前沿领域。西井科技在上交会展示的DeepWell芯片,由这家上海民营企业自主研发。他们利用类脑仿生技术,融合深度学习算法,在芯片上实现了“片上训练”和“片上识别”。也就是说,这款芯片在不联网情况下,接受小样本训练后能达到较高的图案、数字等识别率,并可随时接受增量样本训练,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西井科技首席运营官章嵘介绍,采用这款人工智能芯片的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已用于国内外有20多个码头。这套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箱号、状态等数据的毫秒级识别,远超越码头工人肉眼的识别速度;准确率也比人高,接近100%。
全时无人驾驶新能源电动重卡Q-Truck的模型,也在西井科技展台亮相。这款重卡正在工程量产开发阶段,预期今年下半年实现量产。从外观上看,Q-Truck体现了前卫的无驾驶室整车设计理念,车头来自乐高积木灵感的模块化设计,LED高流明度车灯采用飞翼一体式设计。
作为一辆纯电动重卡,Q-Truck在满载80吨的情况下可以达到150公里时速。副电池可通过简易换电流程,实现3分钟换电,达到3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利用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它能够在码头进行无人驾驶,无需磁钉等辅助设备,有望成为智慧港口的一类重要装备。